导入数据...
环球人物网:挖掘忠义文化 弘扬乡村文脉——记四川师范大学退休教授、原民进主委马正平
[四川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]  [手机版本]  [扫描分享]  发布时间:2024年10月14日
  查看:26
  来源:

 “我的老家在西充紫岩乡,这是一块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。”提及家乡,马正平言语间涌动着浓厚的情感,于他而言,西充老家占据着独特的位置。

  2014年从四川师范大学退休后,马正平回到了西充。“乡村振兴最迫切的问题莫过于缺乏人的参与。”马正平感概,曾经孕育了一代乡贤的沃土,如今却面临着人去楼空的窘境,读书人学成后一去不复返,农村留下的是老弱儿童,乡村变得荒凉。在国家政策鼓励退休教授返乡参与建设,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乡村发展实践的大潮中,马正平坚定且身体力行地响应,不遗余力地为乡村的经济、教育和文化事业提供智力支持,用自己的行动和作品激发更多的人关注和传承家乡文化,成为新时代的乡贤。

 

  追寻英雄故里 忠义基因赋能乡村发展

  “纪信是我们西充人,是个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!”马正平自豪地说,“纪信的名字在《史记》中一共出现了两次,一次是鸿门宴,他与樊哙等人带巨盾随刘邦出逃;一次是垓下之战,他以身犯险、乔装刘邦哄骗项羽。待到刘邦建立汉朝后,便在西充设立‘安汉县’,封纪信为‘城隍神’,更有宋高宗赐匾‘代君任患,实开汉业’。纪信是舍身存汉‘功盖三杰’的大英雄,是舍命救汉王的‘诳楚将军’。然而,关于纪信将军的故里何处,却成为一个争议性问题,一时间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”

  为了考证“纪信是西充人”,马正平不辞辛劳走访了河南、山西、甘肃、陕西四个省,经过搜集大量历史资料及多方考证,最终写成长篇论文《汉纪信将军故里考》,从历史文献、汉高祖赐封和墓葬情形等多方分折,有理有据地让“西充乃纪信故里”成为不争的事实。随后,马正平编选了长达16万字的《大汉忠魂颂:历代名人颂纪信大将军》。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故乡的文化,马正平花了两个月时间撰写《西充“中国忠义文化之乡”》申报书,在他的努力下,西充县成功申报了中国文联、中国民间文艺协会的“中国(纪信)忠义文化之乡”称号。

  西充忠义之邦助力中华忠义之魂。“当今世界风云变幻,世界秩序改变的拐点已经到了中国,而军魂、忠义便是不可或缺的磅礴力量。”马正平的话语坚定和自信,炯炯有神的目光仿佛能够洞穿一切迷雾。作为2020年纪信故里“文旅+”融合项目的顾问和专家,马正平和数位学者一起深入研究忠义、军魂文化的发轫、发展轨迹、代表人物等,将其现代内涵和精神实质提炼出来,用现代的语言和方式进行传播,为纪信故里“文旅+”融合项目提供智力支撑,助力西充的乡村振兴。

  他希望“纪信精神”能够激发更多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,能够让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,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,最终让忠义、军魂深植华夏大地,焕发生机活力。

 

  深挖家风底蕴 文化基石筑牢和谐乡村

  西充马氏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至百年前,明代宰相邵宝在《后乐堂记》中说:在明代,“蜀称家学,(西充)马氏为最”。马氏父子四进士在科举界传为佳话,明朝礼部尚书马廷用以“先赈后奏”的宏伟气概担当忠义廉洁,马廷用之子马金历经“鄱阳感盗”,其清廉品格熠熠生辉。著名女诗人马士琪被赞誉为“清初闺秀诗人中之杰才”,马正平则评价她为“古代巴蜀、中州女中之杜甫,诗家之大宗”。

  如今,父子四进士的画像悬挂在位于关文镇“厚德书院”的马正平家中,宛如历史的见证。这幅画像是家族辉煌历史的象征,也是对先人的敬仰和缅怀。马正平作为西充马氏家族第23世孙,不仅在物质上为家乡作出了贡献,更在精神层面为乡亲们树立了榜样。为了家乡交通便利,他带头捐资8万元,两次到县上争取国家乡村公路项目,为老家修了一条1.6公里的公路,后又出资硬化山间小径,方便乡亲们行走无忧。为了让家人祭祀缅怀有处可去,他重修了父母坟茔;为了维系家族情感氛围,弘扬忠孝道德文化,他维修了祖屋老宅,为父母造像,布展家族堂屋;为了美化老屋院子,营造儒学艺术氛围,他修建水池祖亭,建造花园假山……

  走进西充马氏家族院落,仿佛进入了一个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。翼然于桐花河畔的亭台与波光粼粼的河流相映成趣,当一阵风吹过,围亭而植的绿竹搅动涟漪,桂花香飘四野,三十多棵银杏排列齐整。这里的一草一木、一砖一瓦,无一不寄托着家族的情感与记忆,是马正平对家乡深厚情谊的真实写照。

  马正平还积极寻根访祖,发动川东北调查,到湖北孝感麻城和江西乐平(马廷鸾)鄱阳、呈田去搜集家族史料,只为研究编修《西充马氏宗谱》10卷。他通过策划组织新编川剧《廉吏马金》,参加中华家风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、西南地区四省市历史文化名人研究学术研讨等活动,不断丰富和完善家风内涵。

  马正平不仅是一位家族历史和文化的守护者,更是一位富有情怀和使命感的传承者。他对家风现代意义的关注,并非停留在回顾往昔的传统,而是将其视为塑造当今社会的积极力量。他撰写了《家学巴蜀无双,清廉天下第一──西充马氏家族“尚文-清慎”家风形成机制研究》,深入探讨了马氏家风的形成机制和特点。他绝非止步于学术领域,而是将其贯彻到日常生活中,用自身言行实践着家风精神,成为家族和社会的楷模。

  马正平深信德治是一种自我内化的强制性规范,而法治则借助威慑力与时间成本,迫使人们远离恶行。中国传统社会推崇的礼治能够让人们发自内心地去做好事、做善事。德治、法治、礼治三者不可脱节而生,它们的协调发展则需要在家族内部进行。“知识技术是老师教的,做人做事是爹娘教的。”马正平渴望在家族内部建立起一种“心存敬畏,不愿、不敢、不能做出恶行”的情感氛围,“家好乡村还会不好?”

  马正平的努力和奉献赢得了西充县委政府的高度赞誉,赋予了西充马氏家族“西充最美家庭”和“南充好家风”荣誉称号。最近还荣获“天府好家规”荣誉称号,并被列入李学勤主持的国家项目《中华姓氏》丛书《马姓》中的“名门望族”。

  马氏家族院落内的历史景观,日益完善的家谱和珍贵文献,都承载着马正平对美的追求与对家族传统的深厚尊重。这些实际行动,不仅便于宗亲联谊和家风教育,更让族人们感受到家族的力量和温暖,让西充人民感受到地方大家族的风范和魄力。

  一个家族的家风培养,不是一蹴而就,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和磨砺。在这个过程中,文化和建筑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家风的培养和传承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环节。“教育干部也要教育农民,教育农民不能只是在广播上喊。”马正平有些激动地说,“只有当每一个家庭都树立起良好的家风,整个乡村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。只有把一个国家的最小单位治理好,整个国家才会欣欣向荣。”

 

  退休教师返乡 当代乡贤推动乡村进步

  “我是新中国第一届高考的大学生,大学第一年听了半学期课,我就感觉‘吃不饱’,老师讲的书我早都看过了。”马正平笑着说,出于对知识的渴望,他开始沉浸在创作之中,笔尖舞动间涌现出诗歌、评论,这种自我追求和内心的探索,成就了他在大学毕业时就完成近30万字的著述,涵盖两本书稿和十篇论文。

  1992年马正平被四川省政府授予首届“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”称号,1996年升任教授。1998年,马正平进入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,主讲“写作学”“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美学”等课程,先后担任“语文课程与教学论·写作学”“文艺学·写作学”硕士方向负责人和领衔导师。2006年被国务院授予“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”称号。他主编的近200余万字的《高等写作学系列教程(1—5册)》先后被教育部列入“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”和“国家精品课程教材系列”出版。

  马正平还是四川省文史馆员,曾任四川省十一届人大代表、成都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,民进四川师范大学委员会主委,资政建言水平高。他主持省文史馆“四川省乡村振兴调研报告”提交省政府参考;创作《西充忠义文化丛书》,为大型史诗歌舞剧《家国长歌》建言献策;为西充县创作《惜字塔公园赋》《西充中学赋》《全味楼赋》,用诗意的笔触描绘出家乡的美丽风景和深厚文化。这些作品如同珍珠,串联起西充丰富的文化遗产。

  对马正平来说,名位利禄皆为身外之物,品格事业才是立身之本。“我本来想隐居的,结果发现回到家乡比待在成都更加热闹。”马正平笑着说。他是西充的风云人物,深谙名人应以身作则,正如孔子说过:“君子之德风,小人之德草。”名人能够影响老百姓的想法和行为,中国的乡村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。

  他的嘉言懿行垂范故里,建言献策落地生花,激励着更多专业人士回归乡村、支持地方建设。这样的传承和努力,让故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,让乡村振兴有了内生动力与活力。

文章来源:《环球人物网》

【编辑:管理员】


(微信扫描分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