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入数据...
  • 大图.png
  • 大图001.png
  • 大图002.png
特别策划丨“后疫情时代” 高校教学模式转变成新常态
[四川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]  [手机版本]  [扫描分享]  发布时间:2020年6月1日
  查看:2307
  来源:四川政协报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【http://www.sczx.gov.cn】 【2020-05-29】 【四川政协报】

5月14日,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,专门介绍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中小学在线教育情况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,复学之后,在线教学将从“新鲜感”走向“新常态”。

截至5月8日,全国共有1454所高校开展在线教学,103万教师在线开出107万门课程,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共计1775万人,合计23亿人次。如此大规模的在线教学,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尚属首次。

日前,川内多所高校陆续复课,记者走访了部分高校师生及在高校工作的省政协委员。他们纷纷表示,高校应充分吸取前期开展在线教学的宝贵经验,推动复课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。

线上教学加速 线下教育不可或缺

5月7日起,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分批次陆续返校,这也意味着他们最近两个多月的在线学习告一段落。“在线学习让基础课程的进度没落下,现在得抓紧把专业实操课的内容补上。不然只听不动手,掌握不了技能。”返校后,该学院学生分享了在线学习的感受和体会。

3月2日起,泸州职业技术学院调整授课方式和时间,除专业实操课外,采取“线上课程教学+网络选修课程+专题系列学习”模式,尽最大努力确保学生学业不受影响。

“我们在疫情发生前就已经探索开展在线教学,但由于系统开发不深入、平台资源使用不足、教师观念有待转变等原因,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线教学的推进。”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卢玲表示,为提升疫情期间在线教学质量,学校进一步找差距、补短板,通过加强资源库建设、拓宽教师思路、改进教学方法等,不断探索创新在线教学方式方法,并将其广泛应用于选修课等常规课程的教学,使其成为日常教学的重要手段,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。

对于线上教学,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徐一文感触颇多。“为了倡导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,两三年前我们学校曾给每位老师发了一本《慕课》。‘慕课’就是指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”,她告诉记者,“当时老师们还展开热烈讨论,不少老师并不看好线上教学,有的人甚至带有抵触情绪。”

对线上教学持否定态度的老师们普遍认为,线上教学缺乏现场教学的互动性,而师生面对面交流更为直接有效,老师甚至能通过捕捉学生的表情,判断其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,便于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。而且,现场上课更容易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,比如分组讨论,让学生们面对面进行思想碰撞,既开拓思维,也培养合作精神,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。对于线上教学,老师们还有一层担忧——怕学生缺乏自律,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。

“事实上,学生并非如之前我们担心的那样缺乏自律,线上教学的到课率还是很高的,绝大多数学生也能按要求及时在网上提交作业。”通过疫情期间在线授课,徐一文发现,线上教学其实具备不少之前未曾意料到的优势。比如,老师可以提前上传PPT课件让学生预习,而回放功能使学生能够反复听课;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因为胆小、怕被嘲笑等原因,不敢、不愿提问,线上教学则令这些学生在提问环节变得更踊跃,老师看到弹幕可以随时答复学生的问题;由于不拘泥于时空,线上点评作业可以更细致、更有针对性,点评的内容也更具开放性,学生能看到老师对所有同学作业的点评,有利于相互学习。

疫情的发生,迫使学校改变教学方式,也让互联网教学模式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普及。老师们从起初的被动进行线上授课,到逐渐认识到线上授课的优势,再到主动想办法创新网上教学方式、提高在线授课质量,为高校推进线上教学按下了“加速键”。

总结梳理经验 推进教育现代化

疫情期间,全国高校进行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,令“互联网+教育”“智能+教育”优势凸显,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深度融入教学过程,改变了教育的“形态”,让“时时、处处、人人皆可学”变为现实。

“返校复课不是在线教学戛然而止的终点,而是前期宝贵实践的进一步升华,是推进教学方式改革创新、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契机。”省政协委员、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陈胡兰认为,高校应充分利用前期线上教学实践中掌握的技能、积累的经验,顺势而为、趁热打铁、尽早谋划,分学院、专业和课程,结合专业、课程特点和任课教师实际情况,形成包括思想、理念、内容、方法、技术、标准、评价、范式等在内的一整套教育教学改革方案,推动复课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,渐进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,并使之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新常态。

“要认真总结好、发掘好在线教学经验,梳理出适合开展在线教学的学科和内容,而不是‘一刀切’,全部都去搞在线教学”,省政协委员、四川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赵国平坦言,“目前,各级各类学校的在线教学都面临一个大问题——互动少。比如,我在线上举行本科生小组研讨会时,如果不提问,就不知道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课。疫情期间,学生在家做某项科研课题,需要一项数据,家里没有实验设备,只好老师给学生‘打工’。对于实验操作偏多的学科,在线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。”

教育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取知识,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格、习惯、心性。在线教学以互联网为媒,师生隔空交流,虽然畅通了教与学,但弱化了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,也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少。“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应取长补短,双轨并行。”赵国平建议,要加大在线教学的硬件和软件开发力度,完善教学评价体系,增强系统稳定性、课程设置科学性、教学互动性等,使在线教学成为线下教学的有益补充。

谈及“后疫情时代”的高校教学模式转变,省政协委员、四川音乐学院教授王文说:“高等教育的大众化、普及化已然成为未来发展的基本态势。或许经历了这次疫情,我们今后的学习模式和思考方式将进一步转变,能够正确看待线上教学,合理地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,依靠教育持续变革所产生的动力,更好地推进教育现代化。”

(记者 唐召怡 钟继辉)

延伸阅读

高校复课后,如何应对各种“变”?

进入5月,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,我省多所高校陆续复课。疫情对高校学生的学习、生活、心理等方面都带来较大影响,也使应届毕业生面临尤为严峻的就业形势。面对各种新的变化,高校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?

校园疫情防控不放松

“我们学校是从5月16日开始复课的,结合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实际,学生返校采取分期分批、错时错峰的方式。”省政协委员、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寇纲告诉记者,早在3月,该校就针对学生返校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。

高校学生来源地域广、人群聚集密度大,疫情防控的难度比一般社区大。高校复课需要注意的问题也更为复杂多样。据寇纲介绍,为了准确、全面地掌握师生的健康状况,西南财经大学坚持实行疫情日报制度,及时了解每一位老师和学生的相关信息。学生返校后,学校进一步强化返校学生的信息管理,而且要求学生不得离开校园。同时,学校加强防疫知识方面的宣传与培训,并要求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,特别是对来自重点疫区的学生给予更多心理关怀。复课后,为确保校园环境整洁安全,学校加强消杀工作,还制定应急预案,以应对突发事件。

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,我省复课的高校采取了全方位防控措施,如储备口罩、手套、洗手液、体温测量仪、消毒液等必要物资,确保应急防控物资储备到位;围绕居家、返程、返校等重点时段和校门、食堂、教室、宿舍、图书馆等重点场所等,坚持“七案七制三流程”标准,规范化制定开学复课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。

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

“今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非常低,根本没法与往年相比”,寇纲特别提到了这场疫情对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影响,“我们学院正全力通过多种渠道帮助毕业生找工作。”今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有874万人,同比增长40万人,再创历史新高。受疫情影响,中小企业遭受严重打击,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数量大幅缩减,加之招聘渠道和人才市场还没完全恢复正常运作,大学生就业空前困难。

正在成都一家报社实习的李齐贤,是河北环境工程学院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应届毕业生。“今年工作太难找了,压力很大,很多同学都感到紧张、焦虑。大家纷纷降低要求,只想有一份工作就好。”他告诉记者,为了找工作,自己每天都在各种招聘网站上浏览信息,但投出的求职简历常常“石沉大海”。前不久,他还报名参加“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”,希望以这种方式过渡一下,同时也让自己有机会得到锻炼。

目前,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,国务院多措并举,着力稳企业、拓岗位,吸纳毕业生就业。我省积极响应教育部等六部门(单位)针对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“百日冲刺”行动,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毕业生就业。日前,人社厅、省委组织部、教育厅、财政厅等7个部门还联合印发了《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十条措施》。全省各大高校也多次召开就业工作专题会,研究、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。

随着国有企业、中小微企业、机关事业单位逐渐恢复、扩大招录(聘)力度,加之扩大“西部计划”等基层项目招募规模、扩大招生入伍规模、扩大就业见习规模等举措的有效实施,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有望得到解决。

(记者 唐召怡)

提案点读

发布人力资源需求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

提案名称:《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建议》

提案人:张力(住川全国政协委员、人社厅副厅长)

提案缘由——

高校毕业生是“稳就业”工作中的特殊群体,是“保就业”任务中的重中之重。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,事关国家发展大计,社会和家长期望值普遍较高,应作出具有前瞻性、基础性的安排和部署。

提案建议——

一、目前,大多数家长、学生在高考后选择学校和专业都有相当的盲目性,特别是对所学专业与未来就业市场的供给关系、接纳能力了解甚少,不利于学生毕业以后高质量就业。国家应建立定期公开发布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制度,高校可根据各自情况调整充实相关专业,家长、学生可根据各自情况报考相应学校和专业,尽量减少学习的盲目性,提升学生的专业思想,提高市场用人主体与学生学习专业的匹配程度。

二、在制定国家各种发展计划时,应分析计划所涉及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和相应来源渠道,并向社会公布,为社会、家长及学生提供未来一段时间的就业引导。

三、梳理现有各级高校的专业设置,进行结构性调整,以适应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变化。适当取消一批供需失调、供大于求,人力资源市场明显饱和的专业;减少一批现阶段人力资源市场认可度较低的专业;适当增加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专业。通过调整达到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目标,尽量减少学生毕业没有市场需求、毕业就失业的尴尬,避免浪费社会、家长投资和学生个人精力。

(记者 唐召怡 整理)

委员访谈

“战时措施” 转化为“平时机制”

随着各高校陆续进入返校复课阶段,如何巩固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取得的成果,将“战时措施”转化为“平时机制”?记者采访了两位长期坚守在高校教学一线的省政协委员。她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,提出不少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。

“建”促“改” 提高教学质量

记者:您认为高校复课后应采取哪些具体措施,巩固在线教学成果,促进教学改革持续深化,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学质量?

陈胡兰(省政协委员、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):应该强化保障措施,以“建”促“改”,提高教育质量。一是各高校应持续推进信息化技术平台建设,尤其是打造校内平台,实现自主化管理和应用,促进学校和平台、工具开发者的深度融合。二是加大对教学配套设施设备的投入,如对教室硬件设备等进行升级改造,以满足师生在硬件方面的多样化教学需求。三是持续推进信息化技术平台和工具(软件)的使用和相关培训,促进教师灵活选择平台与方式,创新教学模式;帮助学生熟练应用信息化手段和技术开展自主学习。四是加强对教师培训的支持,培训重点包括教学理念的转变、教学工具的使用、教学技巧与方法等。五是将“临时教改”转化为“质量行动”,深入推进一流课程“双万计划”,持续打造具有高阶性、创新性、挑战度的“金课”,加强在线教学资源库的建设,以满足更多学习者的需求,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。

线上线下互补 探索有效育人方式

记者: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,高校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,更重视体验性和操作性,在教学中应如何利用线上资源呢?

王文(省政协委员、四川音乐学院教授):“教”与“学”从来不是两个割裂的个体,而是互相影响、相互促进的关系。“后疫情时代”,二者也迎来了转型。应该正确看待线上教学,合理地将“线上”与“线下”相结合。以音乐教学为例,在乐理知识、乐曲背景上,教师讲解有了更多的教学手段,比如可以通过放课件、音频、视频和屏幕共享等,推动互联网与音乐教学相互融合,从而实现节约时间、突破地域限制。但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,线上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。比如在钢琴教学中的运音法技巧、踏板运用、技巧训练等,师生之间、学生之间的交流容易受到影响,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,往往导致教学效果不佳。

线上学习非常考验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。疫情期间在家线上学习,有些同学出现了“网课划船”的现象。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的过程,而是主动构建知识架构的过程。如何把缺乏自主性和自觉性的学生,培养成为自觉、自主、自爱、自立、自强的人?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,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、个性、创造性和实践能力,这是学校的任务,也是教育的使命。接下来,我们应更多地思考如何让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优势互补,总结经验,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更为行之有效的育人方式。

(记者 唐召怡)

 



(微信扫描分享)
编辑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