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入数据...
  • 大图.png
  • 大图001.png
  • 大图002.png
我校致公党党员张昌余接受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专访
[四川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]  [手机版本]  [扫描分享]  发布时间:2022年9月1日
  查看:111
  来源:


四川科普作家丨第146期:张昌余·长风一鸣,赋颂华夏

秘书处 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 2022-08-17 12:28 发表于四川

 图片1.png

本刊讯(颜菁菁  孙泽钰,实习生:江天  劳玮桃)曾有人用“胸含万汇凭吞吐,笔蕴千钧任弛张”来形容他的满腹经纶、才高八斗,他是真正的巴蜀才子、国学家、辞赋大家。曾担任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多届常务理事。他就是我会荣誉理事——张昌余。近期协会派出专访小组,对张昌余老师进行了采访。

张昌余对中国文字长期深入探究。“科普”二字,张昌余便有独特的见解,“科”的偏旁是“禾”,禾苗象征茁壮成长的小朋友,“普”正是八方红日普照的“普”。科普要从小朋友抓起,所以科普的意义不言而喻。说到科普人才,张昌余鼓励广大青年,一定要做交叉复合型人才,科学要普及,广大青年就要涉及学习多个学科,文理兼并,这也是张昌余一直强调的“海洋性”知识结构人才。也正因如此,张昌余也一直在探索多学科交叉的魅力,对科普有着浓厚的兴趣。

图片2.png 

张昌余在科普方面作出的贡献突出。《科学文艺》(现《科幻世界》)创刊初期经营困难,张昌余曾慷慨资助。他的科学随笔《科学与鬼话》发表在《科学文艺》创刊号中。这篇的文章是中国改革开放后,论证“科学与文艺”关系的重要论文,张昌余也是论证“科学与文艺”关系的第一人。(《科学与鬼话》全文曾在《新华月报》1979年第四期中刊载)

至今为止,张昌余各种著述达数百万字,所撰写的作品曾获“国家图书奖”、“韩素音国际奖”、“冰心图书奖”、“五个一工程奖”等。1986年在《科普创作》第六期中发表《科学文艺溯源》,以及此后发表的《来自4000年前的祝愿》荣获成都市第五届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;《医圣张仲景》一书更是拿下“冰心文学奖”。作为辞赋大家,2008年应北京奥运会之邀,同魏明伦合著《奥运会年赋》;2014年,张昌余受中国作家出版社邀约,创作60余篇辞赋,出版选集《嘤鸣余韵——张昌余辞赋铭文选》。近十余年,张昌余以写辞赋为主,所作的八十余篇赋词铭文,除公开在书刊报章中发表,多数以勒石,或木刻,或携铜等形式问世。张昌余用赋写科普,这在有史以来的科普作品中称得上“前无古人”。

张昌余心系自然,深知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。在与采访组的交谈中,张昌余将“森”字做了详解。“森”砍一半是“林”,再砍是“木”,到了最后砍掉枝丫就只剩下一个“十”字,这个“十”字就像是十字架。因此,张昌余作《森林警世赋》,荣获“第二届世界华人科普创作短篇金奖”。《森林警世赋》“极目五洲风雨、四海浩波、感温室酸雨之危害,痛伐木海啸之危胁,胸中之磊落,化为笔下之啸歌。”赋家胸怀天下,张昌余以赋,呼吁后人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。

 

图片3.png

张昌余创作的所有作品,全都寄托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。“天府天堂,同绘灿烂神州图。”是张昌余观“峨眉秀色”、“太湖美姿”、“青城幽意”,听“寒山钟意袅袅”后“穿越古今”送给故土的《天赋天堂同乐赋》。当5.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,张昌余哀痛天灾横祸使得人痛不欲生,他为北川重灾区写下《北川龙吟赋》:“龙赴擂鼓镇,擂响天地之巨鼓;龙汇顺义河,顺应人神之大义。”字里行间包含对人民、对地区的祝福和大爱。

2022年,张昌余成为四川科普科幻创作终身成就“银牛奖”获得者。在他的名片上有两句题词:“嘤其鸣矣,求其友声。头衔只两项:笔耕者、舌耘者。” 张昌余笔耕不辍为“国学”鸣叫,“子规夜半犹啼血,不信东风唤不回。” 已然“凌云一飞,借长风一鸣。”(本期责任编辑:郑洁)



(微信扫描分享)
编辑:统战部